連體人民幣又稱“連體鈔”,指的是多張人民幣未經過裁切,并附有裝幀包裝,證書授傳,溢價發行,而且連體人民幣每一張號碼的尾部悉數相同。發行連體人民幣的目的,是為了滿足收藏愛好者的需求,同時連體人民幣也是流通人民幣和紀念鈔的一種特殊形式,二十年來,連體人民幣在錢幣市場已形成了一個獨立板塊,其升值潛力,收藏價值可謂有目共睹。
事實上,最早發行的連體人民幣,是1999年版建國五十周年三連張紀念鈔,又稱為三連體,但實際上這款連體鈔發行時間在2000年上半年,而最小面值的連體鈔則是分幣八連體,總面值0.64元,是第三套人民幣唯一的一款連體人民幣,而枚數最多,面值最高,版數最大的當屬第四套人民幣三十五連體,一共涵蓋了1角至10元7大幣種245枚總面值722.5元。
其實,連體鈔剛發行時,正處在郵市行情大調整期,所以它發行時市場關注度并不高,不過這也為連體鈔低位上市創造了有利條件,而且當時郵幣卡市場交易的主流仍局限在郵票上,而錢幣呢則少有人問津。其中發行量最大的分幣八連體,發行價居然不足15元,三十五連體人民幣面值722.5元,當年市場賣價也不過3000/套。后在禮品行業的帶動下,連體鈔也趕上了行情末班車。
有趣的是,曾經也有過一段時間,連體鈔也經歷了一段鮮為人知的陣痛,其中8050和80100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,如單鈔的現貨價當年甚至超過了連體鈔的均價,又比如8050市價600/張時,8050四連體市價才1600/套,也就是折合單價400/枚,于是有些幣商嗅到了商機,于是將發行量本來就較少的8050裁切后當單鈔來配置,進而搭到第四套人民幣大全套上,賺取豐厚利潤,我們看到現貨市場有很多EE冠號開頭的第四版人民幣大全套,大多是連體鈔裁切出來的,這種現實的價格錯位,也為連體鈔消耗提供了機會,同時連體鈔大量裁切后,先貨市場貨源急劇減少,這也為連體鈔今后騰飛埋下了伏筆!
2015年,分幣八連體和第四套人民幣三十五連體(又稱“大炮筒),創下了2000和60萬/套的歷史新高,這個價格距發行價整整升值了140倍和300倍,13年時間諦造了幣市升值神話,被玩家稱之為“瘋狂的人民幣”!
2